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 | 发布日期:2024-05-1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谋划部署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角度界定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高度创造性地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全新的政治、历史和文明内涵。加上“共同体”三字,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好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概念是梁启超在1902年最早提出并运用的,但这一概念所指涉的由中华大地各族群融聚而成的超大规模民族实体,却有着数千年历史。史前时期,中华民族的先民创造了满天星斗的文明起源格局,至夏商周,“五方之民共天下”,建立起超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秦汉奠定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群经过长时间的冲突、碰撞、交流,实现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交融。隋唐时期见证了中华民族“华夷一体”的空前融聚和盛世记忆。辽宋夏金政权并立,但共同认同“中国”,各区城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元代混一南北,中华民族核心区域从此再未出现过长期南北分裂、东西对峙情况。明朝承前启后,中华民族不断深化内部交融、扩展与外部交流,成为世界上文明领先、发展先进的民族。清朝前中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全方位新突破,达到了“自在”发展的最高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亡国灭种危机,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即使在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日益增强,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之,“中华民族”概念虽然近代才出现,但其所指涉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有机体而不是民族大拼盘,是在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中缔结的统一体,是浸润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统、承担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命的超大规模民族共同体。

二、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总体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仍然是影响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挑战。一些思想认识误区和错误观点仍然根深蒂固,误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会在遏制与裂解中华民族上大做文章,妄图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些国家频频制造民族话题攻击、抹黑中国,企图使民族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冲突动荡的祸根。从内部看,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一些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民族政策和措施,没有与时俱进调整优化,固化了民族差异,滋长了一些人的狭隘民族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城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我国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稳固,但也还存在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和短板。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总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觉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三、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在新时代民族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实践突破,有着坚实的思想理论根基、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工作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民族解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主题,而民族融合正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目的之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观点,要以政治统一、人心相通和建设真正的共同体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大一统理念及其制度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壮大,根源就在于对大一统理念的推崇和实践。大一统夯实了中华民族作为超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制度与文化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和谐相处之道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道,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很多西方帝国强盛一时后都烟消云散,很多西方民族国家短暂统合后又分崩离析,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明则以国家形态延绵几千年而从不中断。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发展成为全民族先锋队,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将政治国家建构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开展民族识别,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城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新时期,将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华民族整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现代转型,是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全面超越。

四、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城的具体体现,集中体现为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二个必须”。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领域最重要的、具有统领意义的战略部署,必须从根本前提、文明根基、价值引领、思想基础、基本要求、核心目标、重要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共同”,深刻诠释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同” 蕴含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规律,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把握“五个突出特性”,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平性根植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

增进“四个与共”,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用“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界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树牢“五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是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深刻认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就是要深刻明白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是要正确认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增强“三个意识”,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要增强国家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要增强公民意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公民,都享有平等权利,都应当履行平等义务。要增强法治意识,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坚定“五个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让各族人民自觉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自觉意识到自身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华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团结、凝聚各族儿女的核心力量,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把握“四对关系”,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法。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增进共同性,就是要增强“五个认同” 和“三个意识”;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就是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增进共同性并不意味着消灭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也不是固化差异。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二者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五、重点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任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党的二十大明确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其内在要求,也是其鲜明标识。在具体实践层面,要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五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街接。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努力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立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始终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城支持政策。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着力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管好守稳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对错误和有害言论,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发声,激浊扬清,净化环境。要依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健全民族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的工作,不断壮大友我力量。

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从政治上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要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并深化正确道路的根本要求。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