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 > 正文

“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来源: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 | 发布日期:2017-07-13 】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主要工作成就

1、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特色逐步凸现

集团紧紧依托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体系、调整专业机构。专业从“十二五”初的34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43个,涵盖农林牧渔、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财经商贸、医药卫生、旅游、教育与体育、文艺艺术等12个专业大类、26个专业类,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占专业总数64.4%),以第二产业为支撑(占专业总数33.3%),以第一产业为补充(占专业总数2.3%)的专业格局。其中,建成省级重点专业3个(旅游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护理)、省级特色专业3个(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个(旅游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院级重点(特色)专业5个(旅游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护理、建筑工程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较好地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打造旅游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护理、建筑工程技术、学前教育5个特色专业,目前,5个特色专业在校企合作体质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团队队伍建设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特色逐步凸现。

2、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协同育人不断强化

以“四个合作”为主线,由学校牵头成立了随州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了“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校企合作单位25个,新增“厂中校”4个,“校中厂”1个,校企共同开发课程39门,教材46种,校企互聘兼职教师650人,互培在职员工21242人次,校企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5项,真正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团队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团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外引内培,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团队队伍结构。学校现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7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73人。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及负责人22名,双师素质教师123名。完善了教师考核奖惩机制,强化了管理体制。计有50名教师在校级教学竞赛中获奖、15名教师获得省市以上各种奖励、8名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

4、资源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条件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建成专业资讯中心2个,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8门、网络课程30门,编写特色教材125部,承担省级教研教改项目6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多媒体教室总间数为144间。

“十二五”期间,学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181.4万元,校内实训室有105个,实训室建筑面积约32723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129个。

5、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制定、修改完善教学管理制度53个,构建了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日常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十二五”期间,累计培养毕业生12230人,其中专科10215人,中专2015人。学校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75%以上,“三证书”获取率达到70%以上,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社会满意率达85%以上,计有250人次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2011年11月,学校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随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契合,服务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专业动态调整相对较缓,新专业开发与老专业改造力度不大。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不论微观上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还是宏观上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或者校企间弹性学制的建立等大都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校企深度融合不够。

3、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结构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教学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有待加强,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要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不够,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生源数量从全国看逐年减少,招生压力大;二是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应用本科院校发展的挤压,这些都迫切要求学院在“十三五”期间,继续下大力度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办出专业特色,更好地迎接严峻的形势挑战。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随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为引领,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公司产品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专业综合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完善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着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办学内涵、使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为:优化结构、注重内涵;协调发展,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提高质量。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建省级骨干专业为目标,以护理、汽车、旅游、建筑、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群建设为重点,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明显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专业体系。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适应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成结构更为优化,特色更为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专业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不断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趋健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2、具体目标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新增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3个。将护理、汽车、建筑、旅游、学前教育5个专业,打造成同类院校一流,省内领先,具有全国影响的特色(骨干)专业,新开设专业或传统专业各形成1-2个在全省独具特色并有一定影响的特色点和特色项目。到2020年,学校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改造专业5-10个,每年招生专业达到35-40个。

——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到8000人,继续教育大专在校生达800人,中专在校生达到1500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学生达到200-3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本土就业率达到15%以上,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3%,雇主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母校满意度到达90%以上。“三证书”持证率达到85%以上。

——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50个(其中“引企入校”3-5个,“引校入企”3-5个),共同开发课程30-40门,共同开发教材20-30部,校企互聘兼职人员100-150人/年,共同负责学生就业(企业占毕业生人数5%-10%)、共同评价学生质量(1-2次/年)、共建职业文化等。校企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2-4个,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特色学院1-2个。

——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资源丰富、便捷有效的校级网络教学平台,建成校级共享型教学资源库5-7个,网络在线共享课程30-40门,完成微课作品50个,主编、参编规划教材20-30部,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5-20个,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

——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结构更趋合理。“十三五”期间研究生学历学位达到30%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达到30%以上,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60%以上,培养市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专业带头人30-35人、校级骨干教师50-60人,建成150-200人兼职教团队源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比例达到30%以上。

——实践条件。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3个,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新建校内实训室10-20个,其中模拟仿真实训室3-5个,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基地3-5个,新增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5-10个,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60个。

三、工作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理念,树立法制意识,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2、强化职业精神培养

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敬业守信、团队协作、创新务实、精益求精、勤勉尽职等精神的培养。聘请业内精英(劳动模范、岗位能手等)开展职业精神讲坛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充分利用“三个课堂”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职业礼仪、交往礼仪等。

(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紧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专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紧紧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圣地车都”等要求,加强宏观调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十三五”期间,分步增设8-12个专业。

2、打造优势专业,强化专业特色

依托随州制造、旅游等产业优势,重点打造制造业、旅游业、医药卫生、文化教育、建筑业等特色专业群,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将护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重点实施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力求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系列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信息化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寻找差异性发展道路,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新开设专业和学生规模较小的传统专业重点实施专业特色建设。力争形成2-3个在全省独具特色并有一定影响的特色点或特色项目,努力打造随州职院专业品牌。“十三五”期间,力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和5个省级骨干专业建设通过验收。采取分步实施、强化考评、年度验收、经费投入与建设质量挂钩等措施,强化专业建设水平。

3、强化专业负责人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势特色专业,“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强化专业负责人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引进。每个高职专业设专业负责人1名,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督促专业负责人、带头人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激励专业负责人创造性开展工作。

(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培养定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推行“三证书”制度;探索部分特色专业与应用型本科开展联合培养试点。

2、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和实现形式,探索校企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二级学院,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联盟制、集团化等发展模式,形成校企互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的运行机制。以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为依托,整体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合作,将企业资源、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习实训与真实项目、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对接。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修订专业带头人选拨标准,双师型教师及骨干教师认定标准、新进教师准入标准、兼职教师聘任标准,完善教师考核办法,制定《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教师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努力创造名师、能师、优师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大培养引进力度,提升团队队伍水平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团队培养引进力度。“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三高”人才引进工程、教坛新秀培育工程、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等,通过采取以老带新、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校企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培养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1、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活动,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递进构建课程体系,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校企共同开发,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和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基于微课的网络在线共享课程,形成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行业企业培训于一体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研究与实践。“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30-50门项目化网络在线共享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着力推进八大转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新突破,必须推进八个转变,即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重知轻行向行知合一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从重共轻个向因材施教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大力倡导“大课堂”的育人理念和模式,将学生的全部教育活动置于“大课堂”的考量视野之中,突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空间”育人。

3、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修订《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教材管理办法》,健全特色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加强教材编写和审定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开发适用性强的技术教材,积极参与编写省部级“十三五”规划教材,把教材选用纳入特色(骨干)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指标体系。“十三五”期间,学校计划开发校本教材和学习指导书20-30部,主编、参编规划教材30-40部。

(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创业实践平台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资源共享和“理实一体”的原则,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教学实训室开放制度,逐步推进实训室对外开放,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和现场教室,确保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新增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现场生产先进水平。将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与文化建设中。“十三五”期间,新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5个,新增实训室10-20个。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各专业,尤其特色(骨干)专业要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搭建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打造集生产性实习、企业产品生产、新产品开发、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科研等产学研为一体的校外工作站。“十三五”期间,特色(骨干)专业群建成20个以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3-5个校外工作站。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健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加大力度支持学生成立科教创新小组、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知识结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校内实训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十三五”期间,学校建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5个。

(七)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提升教师应用能力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室等;校企共同开发优质信息资源,包括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室、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库、通用主题素材库、专业资讯中心等,引导广大教师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深度融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纳入教师聘任考核指标体系,定期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十三五”期间,建成5-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20-30门网络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个通用主题素材库,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新增多媒体教室10-20个。

(八)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组织实施《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运行方案》。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常态化、可持续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形态、校园信息化形态和课堂教学形态的明显转变,培养特色鲜明的现代质量文化,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学校自主诊改,力争省级抽样考核到达“有效”结论。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集团成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党委书记、经理任组长,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和学院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划的制订、实施及考核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具体组织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

(二)体制机制保障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校、院两级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的主体作用,改进职能处室、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目标的检查、考核制度,完善教学绩效考核体系;改革人事和分配政策;建立《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评估办法》,考核评价专业建设水平,将评估结果作为专业和专业群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依据,同时作为校、院两级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三)经费保障

一方面,依照“以学校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行业、企业资金,政府财政进行引导和推动”的原则,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进行合作办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另一方面,学校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大教学专项建设经费投入和相关政策配套,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建立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机制,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经费足额到位并逐步增加。